第2106章 懵皮(1 / 2)

北雄 河边草 5920 字 23小时前

“吕大家是哪个?一个琴师何以贵重至此?”

裴行俭诧异的问道。

所谓入乡随俗,他来到京师,就把军中那一套慢慢抛到了脑后,力求尽快融入长安的氛围。

当年长安和洛阳,一个西京,一个东都,并称于世,难分轩轾。

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,从汉时就是如此,一直到南北朝,北周北齐各自以长安和洛阳,晋阳为凭,相互攻伐。

所以北方大邑,便以这三座城池为首。

到了前隋,杨坚父子两个,一个建了新长安,一个建了新洛阳,儿子跟父亲较劲的意味非常明显。

不过杨坚那属于量力而行,考虑的也是旧长安居住越来越不方便,污水横流,官民取水困难等等现实因素。

再加上刚刚天下一统,杨坚完成了自晋末以来,多少英雄豪杰都不曾完成的统一大业,需要一个新气象来巩固统治,顺势把权力收归中央。

正是基于这些政治以及现实的考量,杨坚开始修建新长安,并挖了运河,以便利长安水运。

杨广则不一样,眼见雄才大略的父亲搞的风生水起,并被突厥尊为圣可汗,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

所以杨广登位后的很多作为,都是在仿效并努力超越自己的父亲,无论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建城,修建大运河,驰道等等,还是屡屡示意突厥和西域小国给自己上尊号。

甚或是后来的三征高句丽,其实杨广头顶上,一直影影绰绰有着杨坚的阴影在笼罩,因为这些事杨坚都做过。

…………

大业年间的洛阳,在杨广不遗余力的经营之下,无论规模还是人口数量,皆已在长安之上,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。

裴行俭幼年时,是见识过洛阳繁华的。

今日来到长安,记忆有所复苏,只是当年他还太小,有些模模糊糊的,这也让他和其他从战阵下来的军中将领不太一样。

苏定方这些人初入长安就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,即便嘴上不说,心里怕也都有点,老子们在外面栉风沐雨,打生打死,这里的人却都在安享太平繁华,老天爷不公平的想法时不时冒出来。

裴行俭却是觉得,这才是他这样的世族中人该过的日子。

他娘的他裴二郎这二十多年过的,天天不是追着别人杀,就是被别人追着杀,太糟糕了,老天何其不公啊。

所以跟虞昶这些人相处的时候,他不怕暴露自己“没见识”的一面,有什么不知道的就直接问。

同时也没拿自己的军功炫耀,别人问他,他就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,别人不问,他也不会主动谈起。

这便是他和虞昶一见如故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在虞昶眼中,一个正当春风得意的军中将领,还如此的年轻,接人待物却是极为内敛,稳重至此,是个能成事之人。

于是才会倾心相交,并愿意给裴行俭引见自己的友人,为裴行俭的将来谋算一番。

…………

听裴行俭这么一问,其他几个都笑了,不是笑裴二郎没见识,而是这个话题在长安太火了。

达官贵人,市井百姓,都能就此事说上几句。

吕大家的传奇性,并不比那些开国功臣们差上半分,而且更易流传,尤其是文人圈子里,权势,文章,美人,这本就是文人的极致追求。

就像是那些绿林豪杰们,喜欢喝最烈的酒,耍最快的刀,杀最难杀的人,骑最烈的马,睡最漂亮的女人。

你看看,大家的共同点在哪里?女人啊。

…………

杜铭年纪最小,嘴也最快,“裴兄方自来京,日子还短,其实只要闲下来到处走走,就能听说吕大家的名字了。

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琴师,琴艺出神入化不用多言,吕大家已经面君几次了吧?”

虞昶点头道:“这事有点说不清,因缘际会而已,但她在成国夫人府出入无碍却是众人亲眼所见。

最近她去长安书院,你道为何?”

范长寿顶着一张圆团团的脸,喜庆的问道:“此事还有内情?”

杜铭没说话,他在长安书院是亲耳听到了一些的,只是他不能落了虞昶的脸面。

裴行俭在旁边听着,默默的把这位吕大家挪进了自己的英雄谱里面,女人出名不容易,出大名,还是好名声则更是难上加难。

而且几次面君,出入成国夫人府,那是普通女子能做到的事情吗?古往今来也没几个吧?

他倒是想问问,这女人多大年纪,嗯,听上去应该很年轻,出身如何?这般四处游走,家里人知道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