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卓跟刘老将聊了一个多小时,说了很多,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同一个话题——时代在发展,环境在变化。
先聊得是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以前,大家一个样,吃大锅饭,穿带补丁的衣裳。
但是现在……最典型的例子,去工厂里看看。以前是什么样子,现在是什么样子?
再想想,未来会是什么样子。
更关键的是放开了,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人富裕起来。甚至一个文盲,只是胆子大做点小买卖,就能顿顿大鱼大肉,过上令人艳羡的体面生活。
而学了一肚子文化的知识分子,却蹬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,吃着普罗大众的伙食,住在局促逼仄的小房子里。
这种心理落差之下,再去理直气壮应当应分的要求这要求那,用最朴素的情感去想,会怎么样?
人才和人才是不一样的。
那些立志做管理者的人才,不论什么年代都一抓一大把。其中优秀的,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明天,有意志坚忍的排除干扰。
但理工科人才,是不一样。
有野心的,做不了科研。能沉下心搞科研的,不是待在玻璃罐子里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机器。
随着大量外企、私企,对科技和科学家有需求,还能开出高待遇的新式单位出现,哭着感谢给机会的年代已经过去了。
而且,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如果还用那套老思想和老认知去管理下一代人,结果就是,真正有能耐的,会因为种种不平衡和落差去外面,用本事获得与自己能力相匹配待遇。
会去给私人私企打工,换取更好的生活。会扯旗子单干,自己当老板,不受蠢货和假大空们的气……
这不是随便说说的,更不是危言耸听,是曲某人所知的,所经历的,是他曾经在公家单位工作了五年半的经验之谈。
后人会因为黄玲义六七十岁的高龄,还带团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而感动。却鲜有人想一想,为什么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,还奋战在第一线。
她的下一代和下下代,就没个能够领军的扛鼎人物?
人呢?
都哪去啦?
苏二七引进了那么多年,投入了那么多钱,发动机却在很多年里都没有解决,只是因为基础工业的差距吗?
跟老美比有差距,大概可以归结到客观事实的行列里。
但在九十年代,甚至都零几年了,跟七十年代末的毛子工业相比,能有多大的差距?
刘老将很气愤,说不应该把那些乌七八糟的放进来。
曲卓告诉他,老美一艘常规动力航母,每年的维护费用是八千万美元。如果算上舰载机等舰载设备,维护费用大约一点二个亿。
燃料、损耗、训练和日常,需要一千五百万美元。
一艘航母不成军,需要维持一整支与之匹配的编队。
老爷子对海军了解颇深,一年下来要多少钱?
是靠勒裤腰带,就能挤出来的吗?
不赚钱,哪来的钱?
一番交谈下来,曲卓发现把刘老将精气神被说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