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两块石子落进湖里,如果距离合适,产生的水波会交汇。注意观察它……
如果水波交会时,一个波峰遇到另一个波谷,就会相互抵消变弱。如果一个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峰,则会叠加增强。
代入到电磁波,两个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互相干扰,会在有的方向增强,有的方向抵消。
如果改变两个波的发射时间,或是改变两个波的发射位置,就能够改变增强波的方向,这就是相位干涉。
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相关理论的行程可以追溯至三十年代……”
曲某人小小的发了一阵脾气后,沉寂了三天。待英国佬和高卢人出发奔西昌,冒出来一群重量人士。
很重,黄金那么重。
领头的是个子不高,身材很瘦的刘姓老将。余下的分别来自于国防科委、国防工办和科装委……这三个部门加在一起,就是以后的科工委。
原本不会有这么大阵仗的。
某人的话传回京城,把不少人气够呛。但有点没招儿……好像真的不太能命令得着他。
对某人了解颇“深”科委主任张上将得知后,笃定的说:赶紧派人去,那小子肚子里有大货。
就因为这话,才组团来了这么多人……
虽然有几个打过照面,但算不上多熟,曲某人摆出冷淡脸一视同仁。在八院设计部门的小会议室,给一帮人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趟课……
“相控干涉”是相控阵雷达实现电子扫描的核心基础原理之一。
完整的相控阵技术,有相位干涉、阵列天线架构和信号处理三大核心要素。
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理论出现,英国佬在35年发明的脉冲雷达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汉斯GEMA公司在36年搞出了“爱神”雷达,首次尝试垂直面电扫描。37年的正式列装型号时,探测距离达到96公里。
但真空管寿命和稳定性都不行事儿,虽然理论参数很亮眼,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。
老美在37年启动了相控阵雷达研究,探索电子扫描技术的可行性。因为缺乏实用化的硬件支撑,更多只是停留在理论和技术验证阶段……
直到五十年代后,硅基半导体材料得到初步应用,推动雷达从真空管向固态器件过渡。
55年,老美采用硅基晶体管实现电子扫描的AN/SPS-32/33舰载相控阵雷达,开始装备到“企业” 号航母,算是实际应用的开端。
64年老美“微电子用于雷达计划”(MERA)首次研制出604单元的L波段有源阵列,验证了分布式发射与接收(T/R)组件的可行性。
69年,老美空军将MERA升级为RASSR计划,开发出1648单元的阵列,但受限于硅器件性能无法实用化。
同样是69年,老美的AN/FPS-85空间监视雷达投入使用。配备32兆瓦发射功率,可跟踪2.2万海里外的卫星。
76年,又搞出了采用固态T/R组件的AN/FPS-115“铺路爪”雷达,探测距离达5500公里,成为弹道导弹防御的核心装备……
以上的这些,都是每个天线单元都搭配1个独立T/R组件。每个组件都能自主产生、放大信号和处理信号的分布式阵列,就是所谓的有源相控阵雷达。
说人话:每个天线单元都是一个小喇叭,能自己喊话、自己听声。
性能表现优秀且全面,但造价昂贵。